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的区别)

admin3周前财务代理1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代理成本理论?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代理成本(Agency Costs) 按照 詹森 和 梅克林 (Jensen and Meckling,1996)的定义,代理成本可化分为三部分: ①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 以图使后者为前者利益尽力的成本;②代理人的担保成本,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 以及如果采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③剩余损失, 它是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 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与代理人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 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①。显然,①和②是制定、 实施和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③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 执行时的 机会成本 。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哪些

美国经济学家Durand(1952)最早对资本结构理论作出总结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其归纳结果如下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一是净收益理论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假设企业财务的风险度为零,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利息抵税作用,当债权融资全部取代股权融资时,企业加权资本成本最低,达到价值最大。二是净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虽然债务资本的成本比较低,但当企业的负债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了财务风险,从而股东其所要求的报酬率也会增大,使得股权资本成本率也会随负债的增加而提高,一增一减相互抵消,最终,企业总价值与资本结构并不相关。三是传统折中理论,该理论观点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提出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当负债资本成本的减少刚好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相互抵消时,存在一个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所谓最优资本结构。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MM理论

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他们研究早期认为,在非常严苛的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下(不考虑市场的不完善性、所得税以及企业的破产风险等),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没有关系,企业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净流入量,该理论通常被称为“资本结构无关论”。此后,他们1962年的研究将公司所得税引入到模型中,放宽了原先的假设,修正了该理论。债务融资费用能在所得税前列支这一特性使得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所以该理论认为当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时,所有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负债。最后,Miller(1976)提出将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考虑在内。公司负债的税盾收益会被股东获得收益后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抵消。由此可见,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又回到了最初的结论。

2、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是MM理论发展出来的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主义发展的最后归结处。和MM理论不同,权衡理论放宽了除完全信息以外的各种假设,将税收、财务困境、代理成本等因素均考虑在内。权衡理论承认企业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债务融资有利有弊,在给企业带来节税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破产风险。因此,企业应寻求适度的负债水平,以此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提出企业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契约的总和,企业负债的存在使股东与债权人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也存在另一种契约关系,形成了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两种冲突。企业资本结构是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债权人这三者契约关系权衡之后的结果,当这两种契约成本——股权代理成本与债权代理成本之和最低时,就是最佳资本结构。

代理理论 是什么意思?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代理理论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分析,即一方作为代理人代表作为委托人的另一方行事。在公司环境下,它通常指股东、债券持有人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并购的现代理论

1、代理成本理论

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企业不再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代理成本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提出,并购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法玛、詹森1983)。

金融经济学解释并购失效的三大假说是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过度支付假说,主并方过度支付并购溢价,其获得的并购收益远远低于被并方的收益;过度自信假说(罗尔1986),主并方的管理层常常因自大而并购,任何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企业并购都是一种错误;自由现金流量说(詹森1986),并购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可降低代理成本,但适度的债权更能降低代理成本进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2、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

与内部扩充相比,外部收购可使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卢东斌称为“花钱买时间”),有效降低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壁垒,并且风险相对较小。特别是基于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所进行的战略性重组,如生产“万宝路”香烟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转向食品行业。

企业处于所在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并购策略是不同的: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的新兴中小型企业,若有投资机会但缺少资金和管理能力,则可能会出卖给现金流充足的成熟产业中的大企业;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将试图通过横向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为生存而进行业内并购以打垮竞争对手,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向新兴产业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其他企业并购理论

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理论还有:利润动机理论、投机动机理论、竞争压力理论、预防和安全动机理论等。并购的根本动机实际上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的动机。

上述10种并购动机理论可总结为5种并购模式:生存型动机(倾向横向并购)、防范型动机(多为纵向并购)、多元化动机(倾向混合并购)、扩张型动机(倾向横向并购)和非利润动机(无固定模式)。

股利代理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跟股利代理成本理论有什么区别

一、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强调内部人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先进股利上的作用,认为在存在代理问题的前提下,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而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的内部人所滥用。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至少具有一下几点好处:一是公司管理者要将公司的很大一部分盈利返还给投资者,于是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他身可以支配的“闲余现金流量”就相应减少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了,而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者为满足个人成为“帝国营造者”的野心,过度地扩大投资或进行特权消费,进而保护了外部股东的利益;而是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可能迫使公司重返资本市场进行新的融资,如再次发行股票。这一方面使得公司更容易收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监督;另一方面,再次发行股票不仅为外部投资者借股份结构的变化对“内部人”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再次发行股票后,公司的每股税后盈利被摊薄。公司要维持相同的股利水平,必须提高股利支付率,则需要更多的现金,经理们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些均有助于缓解代理问题,并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理论还认为一下两点:一是股利分配是法律对股东实施保护的结果,即法律那使得小股东能够从公司“内部人”那里获得股利。而是法律在不健全的情况下,股利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法律保护。

这种代理理论暗含这样一个假设,即投资者难以对企业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而资本市场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这与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相一致,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公司普遍采用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的现象。

二、我国股利政策代理理论的分析的约束条件

我国无论在股权结构还是市场健全程度方面都与美国相去甚远。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着绝对控股地位,从而造成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按照代理理论,这种公司的两权分离尚不彻底,因而代理冲突并不明显。但是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由政府部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行使的,并不具有人格化代表,并非终极所有者,其本身也存在着代理问题,难以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实施有效监督。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社会公众股所占比例小,且极为分散,没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公司决策。即使公众股能去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他必须自己付出所有的监督成本,但仅能分到很小一部分由他的监督所增加的收益,因此公众股不会有动力去监督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者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代理冲突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剧了。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管理者没有动机为股东利益考虑而选择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从而造成我国股利政策变化频繁的现状。其次,我国市场力量不足以解决公司中的代理问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缺陷、规模较小、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独立性不强。我国的证监会在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方面,非常重视,也一再强调要加强监管,但是,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任何的监管方案都很难执行下去。投资者难以依靠证券市场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由此可见,利用股利政策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的代理理论分析在我国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代理理论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而提出的,在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股利政策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和特殊的股权结构,我国的股利政策代理分析有别于美国,应围绕中小股东→国有股→管理者这种代理关系来分析。在我国,股利政策并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反而加剧了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冲突。

资本结构主要理论的核心内容及观点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旧资本结构理论时期.后一阶段是新资本结构理论时期。资本结构理论前者又可分为重要性不等的两部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跨越到70年代后期.它以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定理(简称MM定理)为中心.沿两个主要分支发展,一支以法拉、塞尔文、贝南和斯塔普里顿等为代表.主要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这个学派最后在米勒那里达到顶峰;另一支是以巴克特、斯蒂格利茨、阿特曼和华纳为主,资本结构理论重点研究财务危机成本和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问题.这两大学派最后再归结到以罗比切克、梅耶斯、斯克特、考斯和李真伯格等人所倡导的权衡理论.到了70年代后期.学者们又突破了MM理论的研究框架.把伯息不对称作为研究的重要条件,发展了新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可以简要的归纳为: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不是其各类债权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MM资本结构理论的修正观点

修正观点认为若考虑公司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结论。

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是经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形成的。这种理论通过分析指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要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减低。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权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上述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仅限于债务的代理成本。

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市价的信息。

按照资本结构的信号传递理论,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权资本,反之亦然。

啄序理论

资本结构的啄序理论认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将先选择债券筹资,在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这种筹资顺序的选择也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比例影响的信息。

按照啄序理论,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因为虽然留存收益和增发新股均属股权筹资,但前者最先选用,后者最后选用。获利能力强的公司之所以安排较低的债权比率,并不是由于以确立较低的目标债权比率,而是由于不需要外部筹资,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选用债权筹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而且在外部筹资选择中债权筹资为首选。

相关文章

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理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本文目录一览: 1、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哪些 2、什么是代理成本理论?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并购的现代理论 4、代理理论 是什么意思? 5、股利代理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跟股利代理成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